(通讯员 王诗雅吴欣童/文 李昌文/图)为增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能力和对水文事业的热爱,助推我院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水利与环境学院水文系党支部与系部于11月11日至12日组织了2023级学生认识实习任务。
此次实习活动以“观水文科技之精,立兴水报国之志”为主题,由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系的李昌文和郭家力担任带队教师,共107名学生赴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预报中心、长江委水文局中游局汉口分局、岳阳分局、汉口水文站和城陵矶水文站参加认知实习。此次实习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了水文事业的魅力,加深了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的认识,为未来专业学习及人生规划带来了更多的启示与思考。
11月11日,参观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预报中心和汉口水文站
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同学们来到世界第一大预报中心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预报中心参观。许银山主任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们掌握了水文气象监测、预报、水工程调度的目的作用、手段方法、技术发展沿革、最新前沿技术与未来发展趋势,了解了长江流域水文预报的难点、痛点及热点问题。参观长江委水文局最新科技成果后,长江委为同学们组织了一场交流座谈会,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旱灾害防御局郑静副局长,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水文情报预报中心水情室许银山主任、张潇副主任及信息室秦昊主任等领导详细地讲授了长江委治江事业波澜壮阔的历史及长江委水文局的使命。同学们踊跃发言,专家们热情解答,会议进行地如火如荼。会议过程中,郑局长谈到随着我国迈入后工程时期,目前已进入智慧水文时代,未来更多是江河湖泊及水利工程群的科学调度与管理,水文专业大有可为,亦最有作为,同时语重心长地提到干好水文事业,有三个基本点:一是学牢专业知识,拓展求知领域,充分利用好本科四年学习时光,深入学好卫星遥感、气候气象、水工农水、水环境等知识,让其为水文事业服务;二是学好IT编程技术,当前水文监测、水环境评价、水资源配置、防洪减灾“四预”工作趋于信息化、网格化、智能化,用人单位对学生计算机编程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亟需水文专业与人工智能深入交融,迈向智慧水利;三是发扬工匠精神,水文工作既要严谨细致、求真务实,又要敢于进取、攀登高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不畏国外技术封锁,解决卡脖子难题。这次座谈会通过鲜活的案例,使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水文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增强了同学们的专业自信,明确了奋斗目标。



紧接着,来到全国最早设立的近代水文站——汉口水文站,迎接大家的是长江委水文中游局汉口分局局长黄长红的讲解。黄局长详细介绍了水位、流量、水温、泥沙、降水、蒸发、水质等水文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方法,使同学们了解了百年老站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水文测报技术创新发展过程,明晰了长江干流防洪控制站点汉口水文站对长江流域综合治理、水旱灾害防御、工程设计建设、水资源开发、水环境保护等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也使同学们领略到先进科技在水文中的应用与发展。

11月12日,参观岳阳分局和城陵矶水文站
寒风瑟瑟,同学们一早从武汉驱车来到了中国水量最大的通江湖泊——洞庭湖,迎接他们的是满满的水文“黑科技”,感受了无尽的暖意。在长江委水文局中游局岳阳分局朱喜华副局长、19届水文校友张民工程师等的讲解下,同学们了解了“报汛自动化、整编智能化、测沙异部化、测流单值化”等水文现代关键技术,认识到了水文观测资料的作用和价值。随后,实地参观了全国第一批百年水文站、长江流域国家重要自动报汛站之一、被誉为洞庭湖及长江流域水情“晴雨表”的城陵矶水文站和莲花塘水位站,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莅临考察的全国唯一水文站,可见其对洞庭湖及长江流域水旱灾害防御、流域综合规划、生态保护与修复和河道治理等的重要性。城陵矶水文站作为监测洞庭湖出湖水情、沙情的国家重要基本水文站,属国家一类精度流量泥沙控制站、中央报汛站,其水情信息既反映了洞庭湖来水和出流情况,又反映了江湖汇流关系,以及干流与支流相互影响的水文情势。同学们来到水文站房,目睹了固定式及走航式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红外测沙仪、激光粒度仪、无人机和无人船测流系统、微机测流系统、自动气象站、水质光谱监测微站、水位雨量自记仪及固态存储器等“全要素、全量程、全自动”水文监测、全部电子化水文成果整编,随着下堤登船,泥沙测验、水环境取样等一幅幅震撼人心的场景映入眼帘。最后,同学们现场查勘了洞庭湖出口洪道与洞庭湖汇合口下游的长江干流河道,直面感受了世界著名复杂的长江与洞庭湖江河关系,认识到了和谐水沙关系对治理长江的重要性,深刻感受到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及学好相关课程的重要性。





通过两天的实习,同学们受益匪浅。不仅收获了理论知识,也深刻领悟到了水文专业的发展前景。认识实习为学生们提供了亲身接触水文一线工作环境和工作师的机会,使他们更加了解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的紧密联系。同时,实习活动也激发了学生们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和追求,培养了学生们对水文事业的兴趣。相信通过这样的认识实习活动,学生们将更加坚定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事业的热爱,积极投身于我国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建设事业中。兴水利,强水利,发展水利事业。